細胞外囊泡(EV)是細胞間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,在生理病理過程中發(fā)揮重要作用,在液體活檢領域具有巨大潛力。然而,目前EV領域存在命名混亂、分離及檢測技術多樣難以區(qū)分的現(xiàn)象,亟待標準化解決方案。
參考2023年12月國際細胞外囊泡學會(ISEV)專家工作組發(fā)布的國際細胞外囊泡研究指南(MISEV2023)與2024年8月中國研究型醫(yī)院學會細胞外囊泡研究與應用專業(yè)委員會和中華醫(yī)學會檢驗醫(yī)學分會分子診斷學組發(fā)布的《細胞外囊泡分離與檢測技術專家共識》,本文對以下四大EV研究關鍵注意事項進行了歸納總結,助力EV領域研究事半功倍:
(1)細胞外囊泡的科學命名;
(2)不同來源樣本準備關鍵細節(jié);
(3)細胞外囊泡提取方法推薦;
(4)細胞外囊泡表征與檢測方法推薦。
細胞外囊泡(extracellular vesicle,EV)泛指各類活細胞向細胞外釋放的納米級脂質雙分子層囊泡,無法自我復制且不含功能性細胞核。EV主動分選了源自母體細胞的重要生物大分子,釋放至細胞外基質后可通過血液體液循環(huán)到達各器官組織被受體細胞攝取并影響其生物學功能,作為疾病液體活檢診療標志物具有穩(wěn)定性好、靈敏度高、組織特異性強三大優(yōu)勢。
然而,由于基于特定理化性質進行的EV分類無明確界定標準(如上下限尺寸等),許多分離方法產生的不同EV亞群尺寸分布也存在重疊,而基于生物發(fā)生過程亞細胞來源進行的EV分類在以往文獻中存在廣泛的未經證明亞細胞來源的使用,EV研究的開展從研究對象的區(qū)分與選取層面便困難重重。根據(jù)MISEV2023與專家共識,建議使用通用術語“EV”指代各類囊泡亞群,或基于EV理化性質(如大小、密度等)對EV亞群進行命名,避免使用定義模糊且具有誤導性的術語,如根據(jù)EV生物發(fā)生過程亞細胞來源定義的“exosome”和“ectosome”等,只應在有亞細胞來源證據(jù)支撐時使用。
細胞外顆粒命名層次結構
EV的分離和檢測需要面對樣本成分復雜、標志物多樣且高度異質性和不同實驗室重復性差三大挑戰(zhàn),需要構建高效、便捷的EV分離技術,搭建高通量、高精度的EV檢測平臺,建立規(guī)范化的質量控制體系,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EV檢測技術的臨床診斷效能。
青蓮百奧針對EV研究中的兩大難點與需求——分離與表征,提供高通量標準化解決方案,包含超速離心法、TiO2富集法與獨家專利產品MagicOmics EMB三大富集方案,電鏡、Western Blot標志物檢測、納米粒徑分析(NTA)、納米流式分析四大表征方案,聯(lián)合持續(xù)深耕的高深度蛋白質組學檢測技術、自動化高通量前處理機器人與AI賦能的三大高級分析報告,輕松承接不同樣本來源細胞外囊泡的檢測、表征及大隊列標志物研究項目。步驟雖繁必不敢省人工,試劑雖貴必不敢減物力,青蓮百奧助您在科研的海洋中乘風破浪~
@2024北京青蓮百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備17052224號